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农民进城开起粮油店施巧计娶了城市女教师女儿14岁时厄运袭来
文章出处: 首页 > 新闻动态

时间: 2024-12-25 22:11:48 |   作者: 上海五星体育无插件直播

  在1980年代的中国,一个农村青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满腔热血来到城市。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陌生的城市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开起了粮油店。命运似乎对他格外眷顾,不仅生意蒸蒸日上,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城市女教师。为了追求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他想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计划。然而,就在他以为生活即将步入人生巅峰之际,厄运却悄然而至。这个看似平凡的农村青年,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换来的幸福,为何最终会被命运无情击碎?

  1980年春天,刚满二十岁的张明从河南农村老家出发,踏上了前往城市的列车。他的行李很简单:一个旧布包里装着几件换洗衣服,一本破旧的农业知识手册,以及父亲变卖了家里唯一一头老黄牛换来的800元钱。

  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对于想要在城市立足的张明来说,远远不足。列车上挤满了与他怀着同样梦想的农村青年,有人要去深圳特区打工,有人准备去沿海城市做小生意,而张明选择了一个相对保守的中等城市。

  刚到城市的头几个月,张明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间简陋平房里。房东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见他诚实本分,经常给他介绍一些零工。白天,他在建筑施工工地搬砖;晚上,他就去批发商业市场帮商户卸货。

  通过在批发市场的工作,张明认识了不少做粮油生意的商贩。他发现,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粮油需求量在逐年上升。但当时国营粮店的服务效率低下,私营粮油店铺却寥寥无几。

  1981年底,张明开始琢磨开粮油店的计划。他白天继续干活挣钱,晚上就去各个居民区当地考验查证。他发现在老城区有一片居民区,周边既没有国营粮店,私营粮油店也未出现。

  经过半年的准备,张明在1982年夏天租下了一间十平米的小店面。开业第一天,他只进了100斤大米和50斤食用油。让他意外的是,这些存货在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

  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83年,粮食价格波动剧烈。一次进货时,张明买入了2000斤大米,不料第二天粮价突然下跌。这让他不仅赔掉了大半年的积蓄,还欠下了供货商3000元债务。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意外得到了供货商的支持。供货商不仅没有催债,反而给他提供了更优惠的进货渠道。原来供货商早就注意到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觉得他迟早能在行业里闯出名堂。

  到了1984年,张明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攒下了一万多元。他开始扩大经营规模,把店面扩充到了30平米。除了粮油,他还经营起了酱醋调料等副食品。

  1985年初,张明的生意有了起色。他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进货,直到深夜才打烊。虽然辛苦,但收入也在稳步增长。这时的他已经能够给家里寄去不少钱,还在城郊买下了一间70平米的商铺。

  1985年的春节刚过,张明就开始着手扩大经营规模。他用积蓄在城郊购置的70平米商铺位置虽然偏僻,但租金便宜,而且紧邻一个正在建设的新居民区。

  为了提高竞争力,张明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经营方式。他在店内设立了称重区和散装区,让顾客可以按需购买不同分量的粮油。这种灵活的销售方式很快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特别是那些工薪阶层家庭。

  1986年夏天,附近的新居民区竣工,大批居民陆续搬入。张明提前储备了充足的货源,并推出了送货上门服务。每天清晨,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挨家挨户给订货的客户送货。虽然辛苦,但这种贴心服务为他赢得了不少固定客户。

  随着生意规模扩大,单靠张明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1987年初,他从老家叫来了两个表弟帮忙。一个负责进货和搬运,一个负责送货,张明则专心经营店面和维护客户关系。

  这一年年底,一件意外事件让张明的店铺声名大噪。当时城里粮油供应突然紧张,很多商家趁机哄抬物价。而张明不仅没有涨价,还坚持保证供应,让附近居民都能买到平价粮油。这件事之后,他的诚信经营在当地传为美谈。

  1988年,国家开始推行粮油价格改革。市场波动加大,不少粮油店铺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张明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这次改革中不仅站稳了脚跟,反而做得更大。他开始与几家国营粮库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获得了稳定的货源渠道。

  到了1989年,张明的店铺慢慢的变成了当地最大的私营粮油零售店之一。他开始尝试批发业务,为附近的小饭店和食堂供货。同时,他还添置了一辆送货三轮车,扩大了配送范围。

  1990年初,张明又租下了隔壁的铺面,将店面扩充到了100多平米。除了粮油,他还增加了大米加工服务。购置的一台小型碾米机,既可以为居民加工大米,又能保证店内大米的新鲜度。

  这段时期,张明还结识了不少城里的商界朋友。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参加当地商会组织的活动。通过这一些社交活动,他不仅扩大了人脉圈,还学到了许多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到1990年底,张明的粮油店已发展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商铺。除了两个表弟,他还雇佣了三个员工。每月营业额突破两万元,在当时的县城里也算是个体户中的佼佼者。他开始计划在其他街道开设分店,将业务进一步扩大。

  1990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张明在送货途中遇到了李红梅。那天李红梅正在街边等公交车,突然下起了大雨。张明见状,主动用三轮车将这位年轻的女教师送到了附近的城南小学。

  李红梅是城南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当地教育系统工作已有五年。作为一名城市知识分子,她的生活与张明这样的个体户可以说是两个世界。但张明的热心肠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周后,李红梅来到张明的店里买米。张明得知她是一个人住,经常要自己搬运粮油,便主动提出以后免费送货上门。就这样,他每个月都会按时给李红梅送去定量的大米和食用油。

  1991年初,张明通过送货的机会,逐渐了解到李红梅的家庭情况。她父亲是当地一家国营企业的中层干部,母亲在百货公司工作。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背景与个体户之间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张明开始了一系列"变革"。首先,他将店铺重新装修,添置了崭新的货架和电子秤。其次,他把经营方式改成半自助式,让顾客可以自主选购。这种新颖的经营模式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不少城里人都专程来店里参观购物。

  同年夏天,张明又注册了一个正式的企业名称,将原来的个体户升级为私营企业。他还在本地报纸上刊登广告,树立起更加正规的企业形象。这些改变确实带来了效果,不仅生意更好了,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

  1991年末,张明通过一位商会朋友认识了李红梅的父亲。在一次企业家联谊会上,他主动向李父介绍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未来发展规划。李父虽然对个体户仍有成见,但也不得不承认张明确实是个难得的实干家。

  1992年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南巡讲话后,个体户的社会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张明抓住这个机会,以优惠的价格承包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国营副食品店,将其改造成现代化的粮油超市。

  这个举动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一些原本对他存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李红梅的父母终于同意了两人交往,但提出了几个条件:必须购置新房,必须举办正式的婚礼,一定要保证李红梅继续在学校任教。

  张明欣然接受了这些条件。他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90平米的新房,还特意选在教师节那天向李红梅求婚。1992年10月1日,他们在市里最大的酒店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标志着城乡界限的进一步模糊。当天,商界朋友、教育界同事、街坊邻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刻。

  婚后的张明事业发展更加顺利。1992年年底,他开始着手扩张连锁店计划。第一家分店选址在火车站附近,专门服务过往旅客和附近居民。这家分店采用了全新的经营理念,除了传统的粮油销售,还增设了快餐区,为赶路的旅客提供简单的餐食。

  1993年初,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张明抓住机遇,将营业范围扩大到食品批发领域。他租下了郊区一处废弃厂房,改建成仓储物流中心。同时购置了两辆货车,开通了城际配送业务。这年春节前,他的公司营业额首次突破百万元。

  看到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李红梅也辞去了教师工作,开始帮助打理企业的财务。她的加入为公司能够带来了更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她的建议下,张明还专门聘请了会计师和律师,建立起完整的财务核算和法律顾问体系。

  1993年下半年,粮油市场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张明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前储备了大量货源。当其他商家因为货源紧张而被迫涨价时,他的店铺依然保持稳定供应。这次行情让公司利润翻了一番,也赢得了政府部门的赞誉。

  1994年,张明开始涉足粮油加工领域。他从日本进口了一条现代化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在郊区建立了加工厂。这条生产线不仅提高了大米的品质,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当地政府将这一个项目列为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工程。

  同年夏天,张明的公司获得了粮食收储资质,成为当地第一家具有粮食收储资格的非公有制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可以直接与农民对接,收购新粮。为了扩大收储能力,他又投资建设了两座现代化粮仓。

  1994年末,公司开始尝试品牌化运营。张明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推出了系列品牌大米和食用油。产品包装精美,质量放心可靠,很快就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一些大型超市和宾馆也主动与他合作,成为固定客户。

  1995年春节前夕,张明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团拜会。他把所有员工和家属请到市里最好的酒店聚餐,发放了丰厚的年终奖金。当时公司已有员工近百人,这中间还包括十几名大学生。这些年轻人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许多创新想法。

  就在事业达到顶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降临。1995年3月,一批送往外地的大米出现质量上的问题,导致几家客户投诉。虽然很快查明是运送过程中受潮所致,但这件事还是在当地造成了不小影响。更糟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开始借机造谣,声称张明的公司在粮食收购中欺压农民。

  1995年的质量风波给张明的公司能够带来严重打击。多家大型超市暂停了合作,一些银行也收紧了信贷。面对危机,张明首先在全市报纸上发表相关声明,详细说明了大米受潮的原因,并承诺对所有受影响的客户进行十倍赔偿。

  为了挽回信誉,张明投入大量资金改进仓储和运输条件。他购置了四辆带有恒温控制管理系统的专用运输车,在仓库安装了先进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同时,聘请了专业的质检人员,建立起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1995年下半年,为了澄清收购粮食时欺压农民的谣言,张明邀请市电视台记者深入农村实地采访。通过走访合作的农户,揭示了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并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的真相。这次报道不仅平息了谣言,还意外收获了不少新的合作农户。

  1996年初,张明开始调整企业战略。他将业务重心转向高端市场,推出了有机大米产品线。为此,他在郊区承包了上千亩农田,实行统一种植管理,保证粮食品质。这一个项目得到了农业部门的支持,被列入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同年5月,一场特大暴雨导致当地粮仓受损,粮食供应一度紧张。张明主动向政府提出,无偿提供仓储设备用于灾后重建。他的粮仓为期两个月免费储存了周边五个乡镇的受灾粮食,这一举动获得了各界好评。

  1996年末,公司开始涉足食品深加工领域。张明引进了一条速食米制品生产线,开发出方便米饭、米粉等新产品。这一些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特别受到年轻白领的欢迎。到年底,新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1997年初,国家开始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张明敏锐地发现了新的商机。他与省粮食局合作,承担了部分政策性粮食储备任务。这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还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地位。

  为了配合改革,张明对公司做了组织架构调整。他成立了独立的粮食贸易部门,专门负责与政府和大规模的公司的业务往来。同时设立了农业发展部,负责农户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收购管理。这种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1997年中期,张明在省会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开始布局区域市场。他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在周边城市发展加盟店。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扩张风险,又保证了品牌统一管理。到年底,加盟店数量已达到二十余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企业不仅走出了危机,还实现了转型升级。1997年底,公司营业额突破五千万元,员工数超过两百人。在省工商联举办的非公有制企业评选中,张明的企业获得了"诚信经营示范企业"称号。危机不仅没有打倒这位创业者,反而让他的事业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