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稻米市场已然生变
文章出处: 首页 > 新闻动态

时间: 2024-11-05 03:00:40 |   作者: 上海五星体育无插件直播

  任何商品的价值的基本走势,不能离开供需关系的变化。而真正想要了解地清清楚楚某种商品的市场供需形势,唯有深入市场考察调研,通过亲身实践,方能拨开层层迷雾,看清事实真相。

  中晚稻产需主体简单明确。生产端为全国所有地区生产的中晚稻谷,主要需求主体则是大米加工公司和中晚稻轮入收储企业,还有就是根据各地区真实的情况启动的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

  我们首先看一组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再次创出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连续8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但同期稻谷生产却出现了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同比均减少的现象。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稻谷种植培养面积29450.1千公顷,同比减少471.1千公顷,下降1.6%,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每公顷单产7079.6公斤,比上年减少33.8公斤,下降0.5%,仍为历史第二高产年;稻谷总产量20849.5万吨,比上年减少435万吨,下降2.0%,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此前公布的2022年早稻总产量为2812.3万吨,比2021年增加10.6万吨,增长0.4%,由此我们大家可以推算出2022年中晚稻总产量为18037.2万吨,同比减少445.6万吨,下降2.4%。

  减产的原因众所周知,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但是通过我们对南方各省区实地调研来看,降幅的争议比较大,相信各产区的加工公司和烘干中心等经营主体都有一本账,大家心照不宣。

  2022年七月份开始,南方广大地区受持续高温和干旱气候影响,不但造成中晚稻减产,还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稻谷等级和品质下降,南方中晚稻新粮结构呈四个阶段三级分化状态。即: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上市的一季晚稻,主要呈现品质一般,出糙率和出米率达不到入库标准;

  10月中旬至11月初上市的晚稻,这批粮食品质和出米均是中晚稻上市中表现最好的,大米品质甚至达到了历史最好的水平,这批粮食也最受大米加工公司欢迎,各地加工公司收购热情高涨,也是这一阶段的抢购把粮价推到了最高点;

  第二级,大米品质一般,不适合大米加工公司加工,但出糙率、整精米率能达到国家收储标准,适合补库的粮食;

  还有第三级,品质较差、出糙率和出米率均较低的粮食,既不适合加工公司加工,也达不到收储企业补库标准。目前市场存粮主要以这种粮为主,由于大部分种植户不明就里,习惯性拿市场品质和出米正常的粮食收购价格作比较,这样就很难达到种植户的心理预期,因此一直持有等待观望。

  由于粮食等级差异过大,且稻米品质参差不齐,这种少见的形势给粮食加工公司和收储企业的收购经营增加了较大难度,两大主要收购主体首先对品质和等级兼优的粮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抢购,因此市场上优质粮源很快就被瓜分,而没有及时出手的加工和收储企业,在库存不足和收储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降低品质标准收购,不少收储企业竞价采购标的在多次加价后才成交,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粮食减产和部分粮食品级达不到标准所致。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五省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800多万吨,而仅黑龙江一省就收购了600多万吨。本月底南方托市收购即截止,而各地储备粮补库基本接近尾声,种植户又不甘心低价出售给托市收购企业和粮食经纪人。这样一来,南方所有没有及时销售的品级双低中晚稻将彻底失去依托,销售渠道仅剩下直接投喂的饲料市场,届时将很难卖出理想价格。

  一直以来,我国商品大米巿场供应主要是以国内大米加工公司为主(通常南方籼米和北方粳米),从东南亚国家进口部分大米品种占补充。南方地区主要消费籼米为主,在价格有波动时北方粳米就会南下抢占籼米巿场,同时也会拉动进口大米补充市场。随着形势一直在变化,这种格局今年有望被打破。

  首先,今年东北地区各类粳稻收购价格持续走高,黑龙江省至12月底托市粮收购已超过600万吨,并且下旬又公布第三批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共计70个,托市收购范围逐步扩大,这无疑将支撑粳稻价格持续坚挺,给粳米南下造成一定压力;

  其次,今年国际大米需求强劲,东南亚各主要出口国大米出口价格持续上涨,我国大米进口商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国际大米大批量进口压力较大;长期看,南方籼米供应端竞争压力有所下降。

  大米主要消费需求则是,南方以大米为主要口粮的广大地区的居民消费需求,以及珠三角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集团消费需求的集中采购,但由于近年来的特殊情况和经济提高速度下降影响,这种格局也有所改变。

  南方工业发达地区用工密集企业产能一下子就下降,用工需求不断减少,大批产业工人返回属地,且大部分人短时间之内都不会再回流到发达地区,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发达地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大米的消费需求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内地城市和居家消费需求会逐步增长;而居家消费需求转向线上采购也在逐步增加,大米加工公司和经销企业对这些特点和变化都要重视,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要相应调整销售策略,否则企业经营将会慢慢的被动,甚至面临重大危机。

  大米商品巿场供需关系仍保持宽松格局,供大于求的结构短期内难以逆转。虽然粮食减产和部分品质较差,但由于全国新粮集中上市,新米短期供应量大幅度的增加,导致销售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多地疫情反复及近期防控政策突然全面放开,全国范围内感染人口猛增,打乱了社会和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采购主体观望情绪浓厚,加工公司走货持续疲软,米价上涨动力不足,“稻强米弱”格局更突出,稻米加工公司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极限,加上每年春节前夕都有一部分种植户售粮变现,销售不畅导致加工公司收购积极性不高,收购价格有所下行。

  近几年来,稻米加工和销售行业由于电商、社区团购和各类商品销售平台的进入和崛起,市场管理系统没有相应同步跟上,导致已经逐步规范的市场,又陷入了混乱的局面。无序的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质量混乱不堪,卫生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很大,监督管理缺失,令人担忧。

  传统大米加工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追求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不断的提高,以求保证原有销售市场占有率,而提升品质和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同时,成本无疑也会相对提高。

  但近年来,电商、社区团购、各类线上平台零售的兴起,原本平静的大米销售市场,一时之间被搅的一片混乱,先是平台拿补贴拼低价,补贴不够就降低品质和生产的基本工艺,最离谱的还有采购正常产品回去掺入碎米和色选米减少相关成本,各种各样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开始阶段很多业内人士非常不解,这些销售平台上很多产品是达不到国家卫生和食品要求标准的,一般大米加工公司是不敢这样做的,那这一些产品都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国家鼓励农产品种植业全力发展产业创新,在线下线上渠道和平台自产自销,这本是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渠道进行销售很好的惠民政策,有些农产品能够最终靠这种模式进行销售,但有些一定要通过加工后才能销售的农产品就有难度。

  像加工大米的设备一般种植户是解决不了的,包括加工大米须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尽管没有这些相关合法手续,但还是被少数人动歪心思钻了空子,比如利用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找大米加工公司代加工好产品后,再运回自己的小作坊里,根据自身的需求利用在大米加工厂购买的老旧淘汰设备做掺杂混合后重新换上自己的包装,在线上销售或直接发送给团购单位,有掺入碎米的、掺入陈米的、掺入色选米的等等,更有甚者直接将采购回来的各种陈米、色选米在自己的仓库里进行人工简单混合搅拌后即进行销售或发给已下单的消费者。

  这种投机钻营分子是利用消费者和部分消费主体的采购人员对产品专业相关知识的缺乏,通过低价的手段欺瞒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缺乏对产品的质量和质量的认知,往往只认价格不认产品质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2022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办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规范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行为,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的实施,将对整个行业规范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另外,随着消费者慢慢地提高对大米产品的认知,对食品安全逐渐重视,消费意识也会逐步提升,届时投机钻营分子将无处遁形。

  因此,行业的长远发展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始终是安全放心的高品质的产品。优质优价、优品优价是行业发展大趋势,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特别是今年,看似供应充足,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产品和品质较好适合加工大米的原粮并不多,这部分粮源越往后越少,很难维持到下年新粮上市,为维持传统市场供应,保证客户的需求,加工公司应依据自己真实的情况适度储存,不管多困难,传统销售市场必须要维护,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必须要保证供应,这是大前提。

  从上市时疯狂抢购,价格一路飙升,到现在的持续疲软状态,香稻米到底经历了什么?!

  由于近几年来,香稻品种发展较快,种植的品种也慢慢变得多,烘干中心在收湿粮时,很难把所有品种单独烘干单独存储放置,而且为了季节抢收,时间也不允许,因此大部分烘干中心均是将品种、长宽比、口感等均相近的品种混合在一起烘干存放,这就给加工公司加工大米带来了极大困难,很难做到大米品种的单一性和相对纯度,而每年这样的一种情况,采购市场也是无奈被动接受,长期下来就形成惯例。

  中晚稻上巿后,香米采购主体采购热情高涨,导致香稻米价格跳涨快速飙升,部分加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便想方设法掺入各种普米,不少采购主体由于验收把关不严而中招,同是香稻且口感、长宽比相近品种混合收购加工和掺入各种普米有本质区别,这会直接改变产品本身的口感,因此导致用粮企业在生产品牌产品时必须调整配方,否则不能够确保品牌产品原有的口感,多年培养起来的花钱的那群人就会流失,这个损失是企业承受不起的。

  因此,部分采购企业信心受到打击,在产品的质量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均采取暂停采购观望的心态,大部分企业确实在认真做好产品,但是采购主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就是典型的劣币拖累良币。

  受去年高温干旱气候影响部分地区二季晚稻由于长时间缺水,产量、品质、出糙率和出米率均不同程度下降。这批粮上市后,烘干中心和加工公司收购兴趣均不大,收购价格直线下降,而且由于出米率低品质一般,综合成本仍然较高,在产销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销区根据稻谷收购价测算米价,认为产区生产厂商大米销售价格和稻谷收购价格严重不符,利润率太高,形成短期僵持局面。

  目前香稻米购销市场看上去虽然很疲软,但真正好的产品并没有受一定的影响,部分口碑好的企业销量甚至还增加了,其实这是市场已开始两极分化,投机取巧、不讲诚信的彻底被市场淘汰,讲诚信、坚持做好品质维护客户的利益的企业,订单排满供不应求,这就是市场对长期以来抱有侥幸心理企业的惩罚,也是对从始至终坚持做好产品维护客户的利益企业的奖励,正应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训。

  根据广泛市场调查与研究及走访,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种植户和粮食经纪人及烘干中心在持粮观望,有一部分是想赌春节后的市场行情,有一部分是因为销售价格未达到预期目标,还想再等等机会。

  我前面多次讲过,今年生产的粮食品质和等级参差不齐,悬殊较大,有些粮只适合储备粮补库,并不适合加工公司加工大米,还有一部分品质较差的,仅能当做饲料粮销售,鉴于现在各地储备粮补库已接近尾声,国家籼稻产区托市收购时间也在本月底截止,到时市场将彻底失去依托,对于手中还持有品质一般粮食的经营主体,应抓住最后的机会,积极寻求合适渠道出售,待政策性收购全部截止后,这批粮销售将比较困难。

  今年新粮产需结构在前面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一些真实的情况,实际减产多少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一本帐,还有品质和等级呈三级分化也是真实的情况,今年不少企业受2020年因建的大库存,而后期一直延续到2021年新粮上市前市场持续疲软的行情影响,而心有余悸,今年一直不敢建立企业应有合理的库存,其实这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企业,经营多年,多多少少都有自己长期的合作伙伴和固定的销售市场,大企业多一些,中小企业少一些,也能说大部分传统经营企业也都是依靠长期合作的经销商和相对应的销售市场生存发展,这一点是无须争议的。能这么说,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就必须重新寻找新的市场和合作伙伴,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这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因此,大米加工公司应根据传统市场合作伙伴的需求结合自己真实的情况,理性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粮食,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学会认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利润的多少或有无,就明显成了次要矛盾;一年不赚钱或在可承受范围内的亏损,保住了客户和市场,以后赚钱的机会还有很多;如果因为感觉没有利润,甚至有一定的概率会出现亏损,而患得患失少做或不做库存,这样肯定是没什么风险,但是拿什么供应客户维护市场正常需求呢!

  产业链多年积累的互信出现危机。这么多年来,产区加工公司和销区经销企业,维持日常正常经营,靠的就是双方多年积累的信任,双方谈好价格,产区加工公司几十上百万的货就直接发过去,销区企业验质收货后,及时安排资金给付,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连基本的购销合同和正常资金手续都没有,这就是互信带来的便利,也是近十年产业链上下游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本行业在电商、社区团购、网络站点平台零售的恶性竞争轮番冲击下,传统经营模式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行业被迫进入新一轮资源整合;蛋糕还是那块蛋糕,就这么大,现在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进来,在这个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必然有一些经营主体被淘汰。

  因此,传统经营模式的经营主体,更要发挥传统优势,加强互信,首先要打赢这场残酷的淘汰赛,才可能在未来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因此,不能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互信离我们渐行渐远。

  所有企业用努力奋斗而来的硕果告别2022年,积蓄力量劈波斩浪迎接崭新2023年,积跬步至千里,踏上新征程扬帆远航!

  好多袋装的东北大米,做出来的饭干干巴巴,难以下咽。反而有些不知名的小品牌大米,做出来的饭油亮油亮的,口感有弹性。关键是这种米还卖得不贵,选米,有字问。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10月21日至10月27日广东全省新增报告1785例登革热病例2024年第43周(10月21日至10月27日),广东省新增报告1785例登革热病例。截至目前,2024年未报告死亡病例。

  记者11月1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央视网消息:近期,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财政部宣布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市场反响积极。今年以来,财政部门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其中一个重要发力方向就是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看记者在制造业大省广东的调研。

  近日,海军辽宁舰编队圆满完成年度远海实战化训练,安全顺利返回母港。训练期间,编队转战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海域,开展实战背景下多个科目综合演练,官兵全程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在南海某海域,辽宁舰、山东舰编队首次开展双航母编队演练,锤炼提升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

  11月4日,南都记者从广东气象部门获悉,4日,广东中西部市县有小雨,局部大雨或暴雨;受冷空气影响,5日至7日最冷气温逐渐下降。

  央视网消息:今年,财政部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是历年来顶级规模的一次,对重要民生工程建设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随着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发布,大量专项债资金加速落地,带动财政支出明显加快。

  冷空气来啦!北方人要准备过冬了广东局地早前也已“气候入秋”但多地目前还是夏天的感觉11月的广东能“全员入秋”吗?预计广东11月将有3次降水、4次冷空气昨日(3日),强冷空气对北方地区的影响开始显现。对南方而言,冷空气降温影响主要从5日开始,不过降温幅度不如北方这么明显。

  长期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研究员已赴广州实验室工作。10月31日,武汉大学官网发布了一则“严欢团队Nature发文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消息。其中,该消息披露了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石正丽的任职单位为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厉害了,我的国!”每当新型国产武器装备亮相,这句话就会刷屏网络。从“胖五”一飞冲天,到“威龙”翱翔天际,再到“东风快递”的赫赫威名,中国军工这些年交出的答卷,足以让国人自豪。

  文/小霂的风声编辑/小霂的风声深圳街头热闹非凡,10月30日晚上荣耀手机发布会现场上演了一出科技与现实的精彩故事。荣耀CEO赵明在展示新手机人工智AI功能时,用手机帮他点了2000杯咖啡,这一举动让周边的瑞幸咖啡店陷入了忙碌的漩涡中,多家瑞幸门店爆单。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