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当心大米过度加工既浪费又没营养
文章出处: 首页 > 新闻动态

时间: 2024-09-23 00:59:10 |   作者: 上海五星体育无插件直播

  大米加工环节是不是真的存在浪费?记者深入企业走访,发现“跑冒滴漏”等直接浪费现象已不常见,最大的问题来自部分企业为迎合市场过度加工,消费者往往过于重视大米的卖相和口感而忽视其营养价值——

  轰隆隆的生产车间里,10多台加工设施一字排开,一袋袋金黄的稻谷经历筛选、脱壳、打糠、抛光等多道环节,最终变成白色精米,直接打包装车发往各地经销商……这是近日,记者在吉水县某粮食加工公司看到的一幕。得益于生产线的换代升级,如今吉水县粮食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纷纷提高了科技含量,严格按照大米新国标改善生产工艺流程,大米加工副产品也都通过市场实现了再利用,几乎看不到粮食“跑冒滴漏”现象。

  然而,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对大米的营养价值没有全面认识,大多数消费者片面追求大米的卖相和口感,粗加工大米没有市场,导致部分企业有过度加工倾向,造成的浪费同样巨大,值得警惕。

  吉水县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我省的大米外销大县,去年稻谷产量达52.4万吨,拥有加工公司40多家,加工的大米多数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市场。去年以来,该县实施“优粮优加”项目,将5家粮食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纳入其中,投入资金1350万元对生产设备做技术改造升级,当地粮食加工现代化程度大为提升。

  8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水县乌江镇的福寿米业。去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该企业升级改造了年产量6万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大米的加工品质和出米率都有所提升。

  福寿米业负责人李建明介绍,要减少加工阶段的粮食损耗,首先要调整厂区布局,公司将仓库和加工厂建在一起,能够让收购来的稻谷立即进入加工流程,这样少了运送过程中的损耗。记者在该公司的加工区域看到,加工设施全部为自动化,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工艺流程中没有大米洒落的现象。

  谷壳、油糠、碎米等大米加工的副产品有没有被浪费呢?“稻谷一身都是宝,我们大多数都能吃干榨净,不可能白白浪费。”在井冈山粮油集团公司,公司质检部部长曾金根介绍,大米加工剩下的谷壳可以制成生物颗粒,给粮食烘干企业作燃料;油糠可以压榨成米糠油,能直接作饲料;筛选出的碎米可以酿酒,或者卖给食品加工公司当原材料。

  据了解,虽然大型加工公司特别难看到直接浪费,但因为市场导向造成的过度加工问题任旧存在,造成了不小的粮食浪费。

  业内人士介绍,50公斤稻谷一般去壳后会变成40公斤左右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再损失5公斤,再加上抛光、筛选又会损失2公斤,这样就有7公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损失掉。如果加工环节再多一些,出米率还会更低。

  从营养价值的角度看,过度加工造成的损失更大。研究显示,稻谷越靠近表皮的部分所含的营养越丰富,为越来越好的口感而打磨掉的部分,虽然重量只占稻谷的3%,但营养成分却能占到50%。同时,每增加一次抛光,生产一吨大米就要消耗约10度电,不利于节能环保。

  过度加工不利于保留营养,成本也更高,为什么部分加工公司仍盲目追求呢?原来,抛光程序越多,大米就越白、越亮,看起来晶莹剔透、光鲜亮丽,这种大米往往在市场上被认为是高档米,可以卖到更高价格。

  “既要保证脱壳干净彻底口感更好,又要避免营养价值损失过多,把握这个平衡很难。”李建明表示,福寿米业生产的大米都是收购价位较高的优质稻谷,所有的加工程序只有18道,抛光程序只有两道,符合国家要求的适度加工的标准。而行业内有的企业本身稻谷品质一般,就会在加工环节上动脑筋,有的加工程序多达30多道,其中抛光程序会达到三道甚至四道,这种明显就属于过度加工。

  为了遏制这种过度加工的导向,去年我国的大米新国标已正式启用。据了解,新国标强调了碾磨的加工步骤,对精度加工设置上限,突出了适度加工。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将大米加工精度下调,有利于促使加工公司更看重提升大米加工质量,避免过度加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南昌青山湖万达广场的永辉超市,记者看到大米销售区上架的大米足有30多种,绝大部分都是多道抛光的精加工大米。记者试探性地询问有没有未抛光的粗加工大米,店员表示只有一种东北产的珍珠米符合标准要求,售价为2.09元/500克,是该超市所有大米中价格最低的。记者看出,这种大米色泽和其他米比起来暗淡无光,中间还有很多白色胚芽。“这种米口感一般,虽然便宜但卖得不怎么好,不如你买其他的。”店员不断推销其他高价大米。

  记者发现,散装大米能够最终靠外观辨别其是否经过多次抛光,但袋装大米却很难识别。该超市的袋装大米大多标示为“一级大米”,营养物质含量也都大同小异,无经验的消费者往往只可以通过包装、价格来猜测大米的好坏。

  “如果市场上有粗加工的大米卖,我也会考虑买,可是特别难找到。”吉水县城居民胡女士表示,她比较追求大米的营养价值和原生态,因此每年都特意找当地种粮大户买米,再委托加工厂进行脱壳、去糠等简单加工,吃起来口感并不差。近年来在南昌,也出现了不少市民下乡买稻谷,再自行寻找加工厂进行粗加工的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大米过度加工导致的浪费问题,一方面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严格落实有关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帮助众多购买的人树立健康、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科学的膳食习惯,倒逼企业减少过度加工,进而达到提高出米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效果。(记者 朱华)

返回新闻列表